到西部去!到基层去!
开栏语:“到西部去、到基层去、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!”每当耳畔响起这句激情飞扬的话语,你是不是也一样,想走进这些志愿者,了解他们的生活……
从2003年至2018年,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已走过了15个年头。15年来,志愿者们支援新疆、奉献新疆、扎根新疆,以志愿服务的方式到西部贫困县从事为期1至3年的工作;15年来,志愿者们不惧艰苦,积极奉献,在新疆县市基层从事农业、教育和医疗等志愿服务工作;15年来,志愿者们彼此依靠,相互帮助,凭着心中的无私与大爱,将青春播散在新疆这片热土上。
2018年,2600余名西部计划志愿者来到新疆,开启新一轮的征程。《最后一公里》(MqMsMx)开设《西部计划志愿者在新疆》栏目,让志愿者从自身角度,叙述心路历程。今日推出栏目第一篇《 到西部去!到基层去!》,介绍首批志愿者代表——黄晖。
到西部去!到基层去!
”如果说人生的每一次经历都是生命中不可多得的体验,那么志愿服务祖国最西部的经历让我与第二故乡乌恰县结缘,不断体味甘甜。“——黄晖
去祖国的最西部
2003年7月,我毕业于新疆医科大学,同时报名参加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,同年8月,我收到了盼望已久的西部计划志愿者确认通知书。我被分到了乌恰县,爸爸拿来中国地图,指着祖国最西边的一个“小点”告诉我,乌恰县就在祖国的最西部。
虽然离我的家乡五家渠有两千公里,但我很坚定,因为那里有医疗战线的楷模——白衣圣人吴登云,能去吴老工作的地方做志愿服务,为当地农牧民解除疾苦,是我的心愿。
“你们80后自身有很多弱点和缺陷,缺乏上一辈人吃苦耐劳、先人后己、不求名利的精神,借此机会到艰苦的地方锻炼一下也挺好。”父亲支持我的决定。于是,我背起父母为我准备的行囊,第一次远离家乡、远离亲朋好友,开始了我的志愿旅程。
初到乌恰县
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车,我们一行19名志愿者来到了志愿服务地——乌恰县,车窗外的县城与我想象中的县城完全不一样:县城虽小,但环山坐落,高山巍峨,天空湛蓝,街道整洁有序。
黄晖在乌恰县77号界碑旁留影。
迎接我们的县团委李书记对我们说:“你们要多了解乌恰县,乌恰县的人民欢迎大家来这里,希望大家能喜欢这里、扎根这里。”
在有关领导的帮助和协调下,我们安顿下来。根据志愿者的专业,我们被分配到乌恰县各个单位。大家都很珍惜同聚在祖国最西部的缘分。
在一起吃饭成了我们每天最快乐的时光,谁下班早谁就开始洗菜做饭,因为来自五湖四海,口味和厨艺也是各不相同:湖南的要吃辣,辣椒、老干妈是必不可少;山东的要吃酱,面酱、酱油是必备。
吃饭时好不热闹,大家边聊志愿服务的趣事,边评论菜的刀工、味道,人多吃饭香,几乎每顿都是颗粒不剩。
我在医院妇产科工作,产妇随时来,我随时就要在岗,为了工作方便,我搬进了医院的宿舍,和另外两名志愿者李娟、徐庆一起搭伙吃饭。那段最忙的日子里,多亏有她们在生活上的照顾。
还记得有一次,我几乎两天没合眼,回到宿舍鞋都没脱,就睡倒在了床上。徐庆见了赶紧说:“你太累了,睡会儿,我俩做好饭给你留着。”李娟过来帮我拉好被子,对正在切菜的徐庆说:“轻点儿,别吵着黄晖。”等我一觉醒来,她俩已经走了,宿舍被收拾的整整齐齐,看着桌子上盖好的菜,电饭煲里温着的米饭,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……
“初到乌恰,我有了一个温暖的‘家’。”我对自己说。
19名志愿者在乌恰县合影。(前排左一为黄晖)
“白衣圣人”在我身边
我被分配到了乌恰县人民医院。
在新疆医科大就读期间,看过以“白衣圣人”吴登云的事迹为题材的电影《真心》,吴老扎根乌恰、献血救人、割皮救人的事迹震撼并鼓舞着我们这代医学生。幸运的是吴老工作的单位就是乌恰县人民医院,原来“白衣圣人”就在我身边。
在医院的职工大会上第一次见到吴老,虽然已过花甲,但精神矍铄。吴老给我们谈起他的工作经历和经验教训,其中有一件给我留下深刻印象:一天吴老像平常一样夜间来医院巡视病房,一位术后的病人切口的纱布湿透了,经过认真查体,考虑到腹腔出血,吴老当即决定开展二次手术,挽救了病人的一条生命。吴老教育我们必须对病人和工作负责,医疗技术上的缺陷可以弥补,但是疏忽大意、没有尽到医生的责任会引发悲剧,作为医生将遗憾终生。
吴老关切地询问我在这里的志愿工作、生活,鼓励我要安心工作,希望我加倍努力积累工作经验。吴老还告诉我,目前乌恰县缺乏医疗人才,这里的农牧民患者需要我们。
2005年的一天,从200公里外的乡里送来一名在家中分娩、产后大出血、胎盘滞留的病人。我们几乎动用了医院的所有力量,但经过几小时的抢救,没能留住她年轻的生命。我永远不能忘记她那张苍白的脸,家属响彻在病房的哭声,以及家中嗷嗷待哺的新生儿。
从进医科大学的那天起,我就知道作为医生的责任是救死扶伤,而这件悲剧的发生,让我更加坚信:这里需要更多像吴老那样的医务人员,以孺子牛般的赤诚,为各族人民服务。因此,在志愿服务期满后,我选择了留下来。
2004年,黄晖在妇产科工作时的照片。
乌恰县——我的第二故乡
一转眼,我已经在乌恰县工作生活十五年了,这十五年中乌恰县的变化很大。
医院新盖了几栋诊疗大楼,增添了先进的医疗设备,一批批的援疆专家带来了新的医疗技术,从各地招聘了几十名大学生,为医院输入新鲜血液;疑难病人可以远程会诊或请上级医院专家会诊,既方便了病人,也提高了我们的诊疗水平。
2012年11月,我担任了乌恰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;2017年4月,我担任了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副主任,亲历党的医疗惠民政策在乌恰县落地生根。乌恰县各族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、幸福指数不断提升,群众对党的好政策心怀感恩、交口称赞,也让我们医疗工作者对自己的事业充满了荣誉感和自豪感。
2012年,黄晖(右一)与志愿者们在敬老院合影。
我渐渐喜欢这里不快不慢的生活节奏,县城不大,没有熙攘嘈杂的人群,出行不需要挤公共汽车,只需要步行或骑自行车、摩托车,打出租车起步价也只用3元钱。
在这里,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爱情,2005年8月组建了家庭,丈夫体贴、公婆疼爱,兄嫂也对我关怀备至。2006年12月有了我们可爱的小宝宝,家庭幸福美满,让远在千里之外的父母放下了心。
2011年,黄晖在医院急诊综合大楼白求恩像前留念。
如果说人生的每一次经历都是生命中不可多得的体验,那么志愿服务祖国最西部的经历让我与第二故乡乌恰县结缘,不断体味甘甜。
编者按:榜样在前、夫子在侧、爱满心间。这样的黄晖,和她的名字一样,闪着光芒。
最后一公里版权所有,转载请注明来源
-End-
编 辑 / 张婉欣
责任编辑 / 杨凤
推荐阅读